什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病況輕微時僅感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甚至造成身心障礙。這個病起因於身體內抵抗外來入侵者的「捍衛戰士」(我們稱做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自體抗體,如類風濕性因子RF),不僅會殺死病菌,同時也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此疾病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其次是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哪些人比較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國人的盛行率約0.4%,較諸白種人的1%稍少。以此估之,在台灣大約有18~20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男女比例約為 1 : 3。中年女性比較容易發病,但是任何年紀皆有可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理變化和病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所謂的「滑膜炎」。正常狀況下,關節腔內面有一層精緻的滑膜,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濕和保護關節。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時,滑膜產生發炎反應,關節因發炎細胞的聚積而有紅、腫、熱、痛的現象。這種發炎反應嚴重時會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終將變形、僵直而無法活動。   

病程變化則因人而異,一般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在「活動期」,會倦怠、食慾不振、虛弱、貧血,且常有「晨僵現象」(morning stiffness);睡眠、休息許久之後要起床,或久坐之後,要起身活動時,週邊關節會感到腫脹而僵硬,稍一使力即感不適,即顯示關節正受發炎反應所侵犯,漸漸產生腫、熱、痛。最常受侵犯的部位是近端指骨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足部的腳趾、腳掌之間的關節和膝、腳踝等關節;至於肩關節及其他部位的關節也可能受侵犯,但較少見。此外,侵犯的部位常有「對稱」的情形,即在身體左右兩側同一部位都出現症狀。   

「緩解期」常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出現。先前沒有任何徵兆,上述所有的症狀都減輕。這種情形可能持續數星期、數月、數年,甚至終生不再犯,但大多數患者在經過短暫的「緩解期」之後,因某些刺激如發燒、感染、情緒變化等而再次進入「活動期」。關節就在如此交替侵犯之下逐漸變形、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此外,活動力較高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中約有5%~15% 會出現皮下結節,這是一種發生於皮膚下面,因發炎作用而變硬的變性纖維組織,分佈很廣,但好發於較敏感部位如肘關節伸側、頭皮等,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有時會導致感染。如果發生在肋膜、眼睛等,則會導致較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