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 骨質疏鬆症

作者:桃園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翁國益醫師

全文:
骨質疏鬆症的意思就是:骨頭因為骨質流失,變得沒有那麼堅固,導致骨折的機率增加。骨質流失會造成骨密度下降,所以骨密度低到一個程度,導致骨折的機率太高的時候,就是罹患了骨質疏鬆症。

一般來說,同一個人的骨質密度在五十歲之後都會逐漸下降,女性在停經之後的數年間骨質密度更是會快速下降,所以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率較男性為高。根據許多研究的結果,台灣是骨質疏鬆症的高發生率地區,估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台灣婦女和五分之一的台灣男性在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

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中,以髖部骨折最嚴重,老人家發生髖部骨折後常常會長期臥床引發感染,一年內的死亡率女性可能有11.2%,男性則高達18%。所以骨質疏鬆症是大家都應該關心的一個重要健康議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症的關係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是骨質疏鬆症的高風險族群。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疾病本身(慢性發炎)就會造成骨質流失的增加,再加上藥物治療中常常會用到類固醇,類固醇的使用也會削弱骨骼強度、增加骨折發生的機率。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都應該特別關心骨質疏鬆症這個重要的共病。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沒有症狀的疾病。意思是,光是骨質疏鬆,如果運氣好沒有發生骨折,原則上是不痠不痛、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廣告裡追不上公車更不會是骨質疏鬆的表現,只能說大概是為了喚起大家對骨質疏鬆症的關心。在還沒發生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之前,骨質疏鬆症唯一的診斷方式就是根據骨密度檢查的結果。

骨密度的檢查,要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結果才能作為骨質疏鬆症診斷與治療的依據。簡單區分是要「躺著做」的骨密度檢查才行,將手或腳伸進機器裡的骨密度檢查僅能作為喚起關心之用途。停經後女性及五十歲以上男性的骨密度檢查,如果T值低於或等於-2.5,就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非藥物治療
關於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和非藥物治療,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健康的生活習慣中,戒菸、戒酒和減少咖啡因、鹽分的攝取都有幫助。適度、安全的運動習慣對骨質有直接的幫助,更希望能維持肌力、降低跌倒的風險。走路、慢跑、太極拳等等都是很好的運動。

鈣質攝取量(包含飲食和補充劑)建議一天1000-1200毫克。維生素D攝取量(包含飲食和補充劑)建議一天800-1000單位。這裡要提醒病友的是,服用鈣質和維生素D的補充劑是屬於骨質疏鬆症的非藥物治療,不能取代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而是需要一起進行的治療。


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
相對於其他慢性病,骨質疏鬆症這個疾病的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目前主流的藥物,只要規律使用三年左右,就可以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大概一半,是非常難得的成績。而且有些長效型的針劑藥物使用上很方便,只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施打一次,在慢性病的藥物治療裡相當少見。但是,目前骨質疏鬆症的藥物健保給付規定相當嚴格,都要發生了骨質疏鬆症相關骨折之後才有給付,所以,許多應該考慮接受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的病友都得自費接受藥物治療。

關於這點,據我所知,中華民國風濕科醫學會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都在積極與健保署討論、爭取中。另外,要提醒病友的是,不應該任意中斷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治療,因為有些藥物在停止使用之後,骨質會有快速流失的情形,甚至反彈性地增加骨折機率,使得前面的治療前功盡棄;應該要多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確實執行才能確保治療效果。


預防跌倒
骨質疏鬆症治療的目的就在降低骨折發生的機率,所以,預防跌倒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不管接受了再有效的治療,如果常常發生跌倒、意外,還是很可能發生骨折。門診常見本來每天開開心心、遊山玩水的長者一個跌倒、發生骨折,不但要受苦住院開刀治療,臥床恢復期還要看有沒有併發症、或長或短很難說,整個過程短則幾個月、長則以年計數,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所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友們在日常生活裡一定要把預防跌倒當做一件重要的事。以下附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3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裡提到預防跌倒的八個建議供病友們參考:

1. 住家安裝扶手和走道照明設備,根據環境設置適當的防滑設施。
2. 通道處切勿放置太多雜物、電話線或延長線等,以防止通道間行走之危險。
3. 必要時根據個案狀況提供適當之輔具使用,包括:床邊的扶手、拐杖、助行器和髖部保護帶等。
4. 定期進行適當的負重和加強肌力訓練,以改善身體平衡能力。
5. 維護視力清明、保持眼鏡清潔和良好功能,並戴太陽眼鏡減少眩光。
6. 穿著舒適的鞋子,需有寬闊的鞋跟和防滑鞋底,確認有良好穩定支撐。
7. 攝取健康飲食,包括新鮮水果,蔬菜和含鈣食物。
8. 如果感到頭暈,請注意活動前先休息片刻再起身,可與您的醫生諮詢以調整藥物,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成藥。